《新华水泥人才网》
如何维护好你的半熟人圈子
商界大儒冯仑说过,你不需要一天到晩在外忽悠,其实认识那么多人没什么用。正常情况下人的一生最多有60个人你是能够同时了解的,这其中30个人是能保持联系的,当你真有难时,真能帮你,能张口借到钱的人不会超过10个,包括父母亲朋在内。所以把人生这关键的60个人的人际关系 处好了就很不错了。
冯仑说的是实话,但是这大实话建立在成功“突围”的前提下。如果只听进这段话而忽略其前提,你就会在这个半熟人的社会里磕碰至死,而这一切都还要从1970年代的一位美国学者讲起。
1970年代,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在研究通过熟人找工作的过程中发现,提供工作信息的人往往是弱关系。他据此首次提出了人际关系中的强关系/弱关系的概念。
格·兰诺维特发现,在高度发达的商业社会,群体/组织内的人群互动频次高、日常交流多,是典型的强关系,也是维系着群体/组织内部信息畅通的主要力量。相比之下,跨越群体/组织间的各种纽带联系就孱弱很多,也被更多人忽视。然而研究表明:无论是找工作还是其他社交活动,通过强关系获得的信息往往重复性很高,而弱关系比强关系更能跨越其社会界限去获得具有差异性的信息和其他资源。
这个结果和我们的常识是吻合的,好久不见的海归同学总是能够告诉你不少新东西,而周立波也说了,旅行就是从自己熟悉的地方跑到别人熟悉的地方。
那么,和突围半熟人社会有什么关系呢?
我做了一张中国式人际关系的矩阵图,看看强/弱关系如何潜伏在我们周围。
横轴(实线)是关系,越是向右越是强关系;竖轴(实线)是不同的目的导向,向上代表利益导向;向下则代表情感导向,这是人际交往最根本的两个目的。由此就自然而然地划分出了矩阵的四个象限。
先看右侧的强关系区域,这是我们最熟悉的工作和生活的场景
利益导向的强关系——这是商业社会得以维系和发展的纽带之一,组织内的同事/上下级大多属于这种性质;遇到扁平化架构,喜欢业务外包的企业,客户与供应商之间的交流远远甚于同事间的交流。
情感导向的强关系——这是家庭得以维系和发展的关键要素,是人生起点也是归宿。然而在大都市拼搏的年轻人,却也最容易拿它作为代价换取所谓的“人生价值”
再看左侧,弱关系的盛行却是当今社会的普遍现象
“利益导向的弱关系”——我们常常称之为:有人好办事。这个在全世界都普遍,但是亚洲和中国文化中更加明显些。无论大都市还是小城镇,无论是殡仪馆还是幼儿 园,哪怕只有半熟人的关系,有了利益(俗称红包)作底子,这关系终究能够走得通(在浙江老家,我们把这个叫做“钱在做人”)。至于能不能走得远,那又是另 外一回事了。
“情感导向的弱关系”——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士大夫的“君子之交淡如水”,微博教父杜子建曾说“朋友,宜 疏,宜淡,方久”说的就是这情感导向的弱关系。然而这并非说君子之交只是吟诗作赋,赏花品酒,“朋友,取“有事”为准,“无事”就各玩各,各忙各”(杜子 建语)——只不过这事,无需以利益作底子,否则哪来的野猪林鲁智深救林冲的侠义传奇!
四个象限的人际关系大不相同,应对之道也不同。而半熟人社会的人际关系困境,本质上正是经历了数千年的熟人社会(强人际关系),一下子面对突如其来的弱人际关系,大家有点手足无措了。
难点一:怎么了解半熟人?怎样让半熟人了解我?现实情况是,大家认识,但是真要是问起来彼此了解多少,却是一问三不知——不知过去(读书求学),不知现在(家庭婚姻),不知未来(目标价值观)
难点二:半熟人之间的交流沟通,频次少,周期长,如何维系弱关系?
难点三:工作繁忙,一不小心就忽略了弱关系
分享一个身边故事作为参考:
朋友自己创业,高科技企业。做大了,经常会有各类代表团来企业参观考察。我知道类似这样的代表团往往都是走马观花,稀里糊涂,可是朋友总会在事后接到各种寻求合作的询问,一问往往都是那些他自己都记不清的代表团回去之后替他免费做的宣传,商机主动上门。
一次饭局中,我问了他上面的三个难点问题,他犹豫了一下,分享了几句……
朋友:(针对难点一)我不太关注这些代表团,他们对我的业务并不会有什么影响,我也不可能和他们一一建立深入关系,这太耗时间了。但是每次他们来参观,我都 会精心准备,一方面从产业链、业态、竞争等宏观角度介绍,另一方面,也会介绍自己的家乡、成长经历、家人和孩子、为什么创业等看似无关的内容。这让他们不 仅了解公司的业务,也了解我这个人,了解我的想法。其实我发现,做企业最终是做人,而做人其实一定要有自己的人格魅力,这样才会让别人对你印象深刻。
每次接待,说着说着我讲的东西就会有人回应,有人提问,这一来一往之间,就会有趣好玩,我还遇到过中学、大学的校友呢!
我关注的是让他们了解我,而不是反过来了解他们,这个耗不起时间。
朋友:(针对难点二)本来就是半熟人,不用那么刻意。
我只有一招,平时我买了很多贺卡在办公室,每次接待完毕,我都会依照名片给他们写一张圣诞或者新年贺卡,而内容则是当天在接待中印象深刻的一些细节或者话 语。当然不是马上寄,而是到了年末统一寄出去,对方一看,你居然还记得我某年某月到你们公司考察,还记得我说的XX话,当然一下子对我印象深刻了。
朋友:(针对难点三)工作忙,那是借口!我每年设定几个节日,春节、中秋、五一,都会用微信或短信群发一遍祝福。
通讯录? 早就实现名片扫描电子化了。
除了短信,我还开通了QQ、微博、飞信,互粉好友。微博最方便,我有什么新动向,在微博上一发布,大家就都知道了,还总有评论留言,有时候都记不起来是谁了……
听完朋友的分享,再来体会冯仑的大实话,为什么只需认识那60个人就不错了,因为冯仑早就明白,半熟人社会的人际关系“突围”,重要的不是你认识谁,而是让谁认识你,记得你,关注你!
最后留一张图,给等待突围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