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行业人才诉求几何?
六月,大批的就业军团将在酷暑来临之际寻找自己职业的安身之处。
然而,在人才市场供不应求的形式下,水泥企业采取了与专业学院联合办学的措施,让我们看到了转机。
5月14日,淮海中联水泥有限公司、徐州电力工业学校联合办学签约仪式在徐州电力工业学校举行。淮海中联水泥有限公司与徐州电力工业学校联合办学,标志着淮海中联人才培养从产、学、研高级人才培养转向关注基层人才培养阶段。公司以徐州电力工业学校为水泥人才培养基地,更为直接输入水泥专业人才。 新华水泥人才网
水泥人才缺失
高技术人才缺乏的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弱,高附加值、高科技产品的比重低,产业发展速度也因此而受阻。水泥行业也是如此,虽然国家为水泥行业大型企业提供发展的契机,然而,整个水泥行业内部的人才结构呈现出外强中干的状况,人才更迭跟不上产业结构调整,从而,引起了水泥企业对水泥技术管理人才的诉求逐渐攀高。 新华水泥人才网
据调查统计,近来,水泥企业对水泥行业人才的需求方向主要在新型技术操作人员,高级工艺工程师以及管理人员,在调查中发现,这些需要人才的企业大多都是大中型水泥企业,其中都江堰拉法基水泥有限公司和江西万年青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在招聘启示中特别突出。
行业人士分析,水泥行业对水泥技术人才的需求一方面是由于中小型水泥企业兼并后,淘汰了一批技术落后的生产人员和生产设备,建立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引进新设备,企业规模扩大,必然对水泥人才需求加大。另一方面,大中型水泥企业为扩充企业本身实力,配合企业发展,技术管理人才的进入才能更大范围的发挥企业潜力。 新华水泥人才网
为 此,记者采访了淮海中联水泥有限公司宣传部部内人士刘森先生 ,从刘森先生口中了解到,由于公司生产拓展,以及技术开发,目前对管理,操作人员,基层技术人员都有一定的需求,特别是对生产基层技术人员的需求增大,“正因为企业生产扩大,以前公司的生产厂不多,如今一个公司下面就有5个生产厂,所以技术人员严重缺少。”公司宣传部刘森这样说到。
业界人士分析,07年国内水泥行业的逐步升温,促使水泥企业面对国家宏观调控,面对企业发展,面对技术革新,人才的引进必定是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一环。
坚强的“后盾”
随着水泥行业和水泥装备业发展的不断加速,水泥人才的储备量就显得尤为重要,它直接影响着企业稳步持续的发展,同时也是企业人才流失的坚强后盾。
为何一些大型水泥企业也存在着人才流失?一方面,高层技术人员对企业本身发展存在着质疑,试图为自己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由于水泥行业竞争激烈,导致人才市场化,从而使企业人才流动大。人才的流失既不便于人事管理,也不利于技术研发。
据调查统计,大中型水泥企业在招聘水泥人才中,对技术管理人员每个部门的招聘数量达到8至10人, 甚至对设备管理操作技术人员的需求达到30人。可见,水泥企业对水泥人才储备量开始重视,以求企业稳步发展,但是,真正符合企业本身要求的水泥人才又有多少,通过招聘启事的方式能否达到企业人才引进的预想?
正因为原有的人才储备不能满足淮海中联水泥有限公司发展的需求,公司与徐州电力工业学院的联合办学,为扩充企业生产实力注入新鲜血液,不仅保障了人才引进的数量,质量,也保证了企业短期内实现人才的优化配置。为长远的考虑,公司做出了现实性的选择。
然而,很多水泥企业对水泥人才储备方面都没有找到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不过,也存在着一部分企业以自主培训人才为主。据记者了解到,河北太行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在人才储备,培养方面,就是以自主培养人才为主,公司有关人员表示,由于公司老职工较多,公司主要注重对内部人才进行培训。当记者问到四川治权特种水泥有限公司有没有考虑过与水泥专业院校合作引进人才时,邹秘书说,在这方面也考虑过,只是还拿不出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也没有适合的学校。
甩开就业的“桎梏”
一个老生常谈的就业问题依然摆在求职者,教育机构,企业面前,究竟是求职者自己铐上脚镣为就业之路增加负担,教育机构学科设置与市场机制不吻合,还是企业“经验门槛”太高?
在水泥行业的求职者之中,人才高低差异大,比例失调,中间人才比例趋高,在水泥行业缺乏高技术人才时,这些中间分子如何在企业之间做出选择?高不成低不就的学历使他们很难在行业中找到平衡。在这当中还存在着一部分“眼高手低”的就业者,对自身条件评估过高导致在求职中碰壁。
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到普及教育后,没有足够的人力来培养专业人才,专业课程设置与市场转型脱节,教育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使教育脱离实践,将受教育者禁锢在理论层面。记者了解到,徐州电力工业学院定向为淮海中联水泥有限公司招收和培养工业控制及硅酸盐工艺专业学生,并采取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通过企业现场实习进入淮海中联水泥有限公司。“联合办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实践经验的缺失。
企业的“经验门槛”高是求职者亲身体验的,据调查,基本所有的水泥企业对应聘员工的工作经验上都有一到五年不等的优先考虑,这对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可谓是难上加难。
值得我们考虑的是,仅此一家水泥企业与一个专业学院联合办学是不能解决整体就业问题的,归根结底,求职者,教育机构,企业都应为此思量几分,就业问题的解决也许不会再遥遥无期,最终还是要靠各方面自身的改变,才能达到一个就业的平衡状态。